央視新聞客戶端
它牛氣十足
被譽為“中國最美”青銅器之一
是北京“誕生”於西周的實證
三個看點帶你認識西周伯矩鬲(lì)
3000多歲“老北京”
證實北京“誕生”於西周
西周時期
北京地區出現過兩個國傢
一個是燕一個是薊
《史記·燕召公世傢》記載
“周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北燕”
但自漢代以後
燕國在哪成瞭未解之謎
△琉璃河遺址考古現場首現成規模夯土建築基址
20世紀70年代
房山琉璃河遺址出土一批文物
其中有一件精美的青銅器“伯矩鬲(lì)”
據考古人員研究
它是西周燕國青銅器的典型代表
琉璃河遺址也成為目前北京地區
可追溯到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源頭
被譽為北京“城之源”
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
3000多歲的伯矩鬲(lì)
見證瞭北京城的誕生
可以說是個名副其實的“老北京”
昵稱“牛頭鬲(lì)”
它身上到底有多少牛?
伯矩鬲(lì)有個昵稱“牛頭鬲(lì)”
隻因全身上下都有點兒“牛”
數一數你能找到幾頭牛
伯矩鬲(lì)蓋面上是兩個高浮雕的牛頭
兩對奇異的大牛角高高翹起
角根橫向使器蓋的中部自然下陷
組成一個和諧整體
蓋頂中央有個蓋鈕
是由兩個立體的小牛頭“背靠背”組成
伯矩鬲(lì)腹部的三個袋足上
各有一個完整牛頭
牛角向外翹著
與蓋面上的牛角遙相呼應
一鬲(lì)集齊7個牛頭
不得不說真·牛氣十足
伯矩鬲(lì)造型雄渾工藝精湛
是西周早期出土銅鬲(lì)中
裝飾最為華麗的一件
被譽為“最美銅鬲(lì)”
鬲(lì)是做什麼的?
它出土時自帶“說明書”
鬲(lì)流行於商代至東周時期
是用來煮粥或煮肉的“鍋”
它最明顯的特征是有三個鼓鼓的袋足
不僅是加快受熱速度的“秘籍”
也是區分鬲(lì)與鼎最重要的標志
伯矩鬲(lì)出土時自帶“說明書”
證實它不是一般的“鍋”
在蓋內和器身頸內壁
都鑄有15個字內容完全相同:
“才(在)戊辰
匽(yān,燕)侯賜白(伯)矩貝
用乍(作)父戊尊彝”
“匽”古代通“燕”
“伯”表示排行“矩”是私名
伯矩的父親名作“戊”
銘文大意為:
“某年某月戊辰這一天
燕侯賞賜給瞭貴族伯矩貝幣
伯矩用其鑄造瞭這件青銅鬲(lì)
以此紀念其父親”
值得註意的是兩處15個字的銘文
除個別字寫法和行款字數不同以外
銘文字數與內容完全相同
這屬於器、蓋對銘的形式
能夠證明這是一套完整的“產品”
△伯矩盤
伯矩是青銅器上的“名人”
雖沒能在史書上留名
卻在不少青銅器上“留銘”
目前已知帶有“伯矩”二字的青銅器
包括鼎、簋(guǐ)、盤等
其中伯矩鬲(lì)的銘文最長
研究人員也是根據銘文
把它命名為“伯矩鬲(lì)”
如此多的“伯矩牌”青銅器
證明伯矩身份不同尋常
研究人員認為
伯矩當時或掌管迎接周王使者的事務
是位“外交小能手”
周初封燕
琉璃河就如同護城河一樣
環繞著西周燕都
3000多年的建城史
綿延870年的建都史
古老的北京城
還有更多驚喜等你去探索
首都博物館正在參加北京博物館活動月
首屆北京博物館活動月從5月1日持續到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