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吳”人面虎身,《山海經》曰:天吳,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黃色,吐雲霧,司水。說的就是這天吳是古代的一個水神,前面都是對他模樣的一個形容,是一個怪物一樣的神仙。 《海外東經》記載說:“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大荒東經》中也有近似的記載。據書中描繪,這是一個有八個頭、八隻腿、八條尾巴、人的面孔、虎的身子的龐然大怪獸。 這個半人半獸的怪物,就是古老的原始狩獵氏族——吳人的圖騰兼始祖神。“天”的意思就是“大”,“天吳”,就是偉大的吳。
形象描述 “天吳”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瞭,吳人便是以虞為圖騰,“天吳”的原型即是虞。在前面的吳字解字中,我們曾指出,獵人常身披虎皮作為一種狩獵時偽裝和歡慶收獲獵物時的模擬動物動作的舞蹈裝扮。所以,像吳常加“產”作“虞”一樣,“天吳”不但形象似虎,它的名稱在《南山經》和《大荒西經》中又稱作“大虞”。“騶虞”的特點是跑得極快,這與“吳”字下從“矢”密切相關,也與吳人狩獵生活的善於奔跑的特點相同.但“天吳”又是人的面孔。從這裡,可以看到獸與人的結合,也可以看到從人到神的轉化。同時,我們也得到瞭一個明確無誤的信息,“天吳”也是人,而且就是吳人的祖神。
故事 既然“天吳”作為吳人的祖神圖騰是原始狩獵民族崇拜虎的結果,為什麼《山海經》中又說“天吳”是“水伯”——水神呢?這中間正隱藏著重大的歷史變遷,就是遠古吳人向東南海濱的大規模遷徙。 吳人屬於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陜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瞭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這樣,吳人告別瞭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劍齒虎,而開始征服波濤滾滾的大海。那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這個時候當然就又得變成保護吳人子孫在與江湖大海打交道時平安、豐收的“水泊”瞭。也正因為這一微妙的變化,中國文字的那些聰明透頂的創造者們,有時又將吳族的吳宇,與魚掛起鉤來。在金文裡,吳國的“吳”,就可通作“䲣”瞭。甚至吳字有時也寫成“”,活脫脫的就像一條魚。難怪衛聚賢先生在《吳越文化論叢》中,會誤把“吳”字解釋成象魚之形,把魚當作吳人的圖騰瞭,實在是事出有因。
“天吳”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漢文獻中常可見到的“虞”,也叫“騶虞”。《山海經·海內北經》這樣記載:“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裡。”可見,遠古的吳人,也是以崇拜一種叫“虞”或“騶虞”的動物得名。這種動物在名“虞”,被吳人尊為圖騰和族神後,就成為瞭“天吳”——偉大神聖的吳瞭。 “天吳”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漢文獻中常可見到的“虞”,也叫“騶虞”。《山海經·海外東經》曾記述:天吳遙迎古懷氏為妻,生4女,皆分手足頭臉。意思就是說天吳娶瞭一個女人為妻子,有四個女兒,平分瞭天吳身上的特色,這女人頭顱有兩幅臉孔。 《山海經·大慌東經》說天吳有一女名曰楚吳,有一段記載著:楚吳生恨火石,見之滅之。這原因卻不知道,不過這鎮南侯的圖騰雕像裡面寫著鎮南侯司火,所以兩個是不能相見,這鎮南侯和這個楚吳鬥瞭很久,終於殺死瞭楚吳,葬在這個地穴裡面,屍首應該是分離瞭,不過屍身的位置就不知道在哪裡瞭,這埋於墓道恐怕也是取瞭萬人踐踏的意思,說明這兩個神根本仇恨根深蒂固。” 《山海經·海內北經》這樣記載:“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於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裡。”可見,遠古的吳人,也是以崇拜一種叫“虞”或“騶虞”的動物得名。這種動物在名“虞”,被吳人尊為圖騰和族神後,就成為瞭“天吳”——偉大神聖的吳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