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於江湖
解放戰爭時期,東野(四野)始終是我軍最強大的力量。
正因如此,才會有“四野一出,誰與爭鋒”的效果,四野的“狗皮帽子”部隊一入關,關內的敵我對比形勢立即發生重大變化。
但是渡江南下以後,一向人才濟濟的四野司令部卻罕見地唱起瞭“空城計”,不僅從華東軍區借調瞭一個政委鄧子恢,還從華北軍區“拆借”瞭兩個參謀長蕭克和趙爾陸。
一向兵多將廣的林總,為什麼在渡江以後鬧起瞭“人荒”?
林總、羅榮桓
林總的部隊從成立開始,就是五大野戰軍幹部最多的。
且不說創始之初,主席等五大書記給東北戰場配備瞭2萬幹部、11萬八路軍和新四軍精銳部隊,還有各個根據地105個團的架子。真可以說是群賢畢至,人才濟濟。
從東北人民自治軍、民主聯軍,到東北野戰軍,林總的兵從13萬激增到70萬,遼沈戰役以後加上地方武裝,更是達到百萬之眾。林羅劉帶領83萬大軍入關,加速瞭傅作義和平起義。
林總麾下,軍事幹部有冀中根據地的抗日名將呂正操,冀東根據地的元老李運昌,還有抗聯代表人物周保中、陜甘寧邊區的留守司令蕭勁光,以及劉亞樓、伍修權等人。
政工方面的幹部也是人才濟濟,林總紅4軍的搭檔羅榮桓,從晉察冀進入東北的程子華,井岡山時期給主席當秘書的譚政,資歷很老的林楓、李富春、高崗、陳雲等人。
東北的軍政幹部數量之多,就連華東地區也隻能望其項背。
華野(三野)的軍政幹部數量也很可觀,像軍事主官陳毅、粟裕、張雲逸、宋時輪、陳士榘、許世友、王建安等人,政工幹部也有譚震林、宋任窮、唐亮、鐘期光等人。
部隊偏少、指揮機構精幹的一野和二野,就更沒法和四野相比瞭。
1949年5月,李先念、蕭克、林總在武漢
四野整編的時候,“林羅劉”麾下也是將星雲集。
除瞭司令員林總、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還有政治部主任譚政,兩位開國元帥、一位開國大將、一位開國上將,這樣的配置放眼五大野戰軍也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四野整編不久,四野的“林羅劉”黃金組合就拆開瞭。
第一個離開四野的,就是長期飽受傷病困擾的政委羅榮桓。羅政委由於長期積勞成疾,在抗戰後期已經檢查出患有比較嚴重的腎病。但是,由於山東根據地要“一元化”整合,八路軍主力要搶占東北,羅政委一直沒有時間休養。
到達東北後,羅政委曾經到蘇聯治療,但沒有去除病根。
平津戰役期間,羅政委宵衣旰食、日夜操勞,嚴重透支的身體吃不消瞭。所以四野在平津地區南下之前,林總和主席溝通後,搭檔多年的羅政委留在瞭平津地區。
羅榮桓離開以後,誰能和林總搭檔繼續指揮四野南下呢?
平津戰役後,林總曾和華北軍區的聶司令員溝通,希望他能接替羅榮桓擔任四野政委,但是被聶司令婉言拒絕,聶帥在回憶錄中對此事還有記錄。羅政委因病留在平津,林總再次向主席提出配政委的請求。
八路軍115師陳光、林總、周昆和聶榮臻
主席給林總配備的政委是誰,林總有沒有意見?
這一次,羅榮桓仍然留任四野第一政委,配備的第二政委資歷可是不可小覷,即便是挑剔的林總也沒有意見。這個人,就是我軍老資格的“救火隊長”鄧子恢。
鄧子恢的資歷不亞於羅榮桓,土地革命時期,和張鼎丞、譚震林一起創建瞭閩西根據地,還堅持瞭3年遊擊戰爭;抗戰時期,擔任過新四軍政治部主任、四師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鄧子恢先後在華中軍區、華東軍區和中原軍區擔任重要職務,先後輔佐粟裕、陳毅和劉鄧。鄧子恢政工工作出色,對於發展地方經濟也有獨到之處。
對於這樣一位紅軍時期的老熟人和“多面手”,林總還真的無可挑剔。
鄧子恢和林總的搭檔隻有一年時間,到1950年6月林總進京為止。鄧子恢先後擔任四野兼中南軍區第二政委、中南軍政委員會第一副主席,一直是林總最得力的助手。
1952年10月,鄧子恢也調入京城任農村工作部部長。
因為轉入地方,1955年大授銜時,鄧子恢和開國大將失之交臂。
鄧子恢
鄧子恢調入四野時,主席還“送”瞭林總兩個參謀長。
其實,林總還真不願意拿一個換倆,因為“林羅劉”三年多的磨合漸入佳境,尤其是和林總一同在伏龍芝軍事學院喝過“洋墨水”的參謀長劉亞樓,那可是一個頂三個。
劉亞樓和林總的關系之鐵是公認的。
劉亞樓是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的“雙一”幹部,紅軍時期一直在林總麾下。
抗戰時期,劉亞樓又和林總一同在蘇聯的軍校“開小灶”。解放戰爭時期,劉亞樓協助林總打瞭無數勝仗,深得林總青睞。就連林總的傢務事,也隻有劉亞樓敢管一管。
四野南下時,劉亞樓主動請纓,被林總放到14兵團當司令員。
這樣一來,昔日威震天下的“林羅劉”隻剩下林總一個瞭。一個好漢三個幫,隻有一個第二政委鄧子恢遠遠不夠,所以主席又給林總配備瞭兩個參謀長。
這兩位將領都來自聶榮臻的華北軍區,出任四野第一參謀長的,是原華北軍政大學副校長蕭克();擔任四野第二參謀長的,則是華北軍區參謀長趙爾陸。
解放戰爭後期,形勢發展一日千裡瞬息萬變。
我軍很多軍政幹部除瞭調入北京,還有一些轉入地方建設,所以普遍缺乏幹部。
開國上將蕭克
但是,四野即便“林羅劉”離開兩個,也不乏人才。
像四野大軍南下以後,擔任副參謀長的還有陳光、聶鶴亭等人。單從資歷和能力上看,無論是陳光還是聶鶴亭擔任四野參謀長都綽綽有餘,主席為何還要跨區調人?
說起來,陳光和聶鶴亭也是“雙一”的幹部。
陳光、聶鶴亭雖然早就是四野副參謀長,但是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被扶正,和少言寡語的林總不是很匹配。
陳光和林總早在紅軍時期就是上下級,抗戰時期林總傷退時,是陳光代理八路軍115師師長。但是,延安整風和搶占東北時期,陳光因為檔案事件、電臺事件被林總公開批評,兩人一度鬧得水火不容,升任參謀長顯然不現實。
聶鶴亭資歷也很老,南昌起義時是葉挺獨立團的排長。聶鶴亭先後擔任過紅一的參謀長、晉察冀的參謀長、東北民主聯軍副參謀長、四野副參謀長,擔任參謀長不在話下。
但聶鶴亭的脾氣比陳光還大,顯然不宜和林總搭班子。
蕭克與賀龍
而蕭克和趙爾陸有一個共同點:紅軍時期都是林總的下屬,也都是“雙一”幹部;抗戰時期,都在115師副師長聶榮臻手下。最主要的是,兩人的性格能夠和林總相配。
當然,主席的調兵遣將除瞭考慮將帥互補,還著眼於新中國建設的大局。後面的歷史發展,也證明瞭這一配備的正確性。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歡迎投稿,私信必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