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肉桂的藥理作用及臨床配伍應用

中藥肉桂的藥理作用及臨床配伍應用

中藥肉桂的藥理作用及臨床配伍應用

肉桂( cinnamon) ,又名牡桂、紫桂、大桂、筒桂、辣桂、玉桂等,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肉桂一名首見於《唐本草》,歷代本草對其均有論述。

其性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活血通經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陽痿宮冷,寒疝腹痛,虛陽上浮等。《醫學啟源》謂其能: “補下焦不足,治沉寒肩冷及表虛自汗”。

其炮制品有:削肉桂、熬肉桂、酒肉桂、炒肉桂、薑肉桂、焦肉桂、焙制肉桂、童便制肉桂。現代炮制通常除去雜質,刮去粗皮,搗成小碎塊。

1 藥理研究

肉桂擴張血管

肉桂有助於心陽的功效 ,作用於心血管系統具有擴張血管作用,尤其是改善血管末梢循環作用,可對末梢血管有持續性擴張。肉桂水煎液對全身血管有擴張作用, 肉桂中的主要成分桂皮醛對平滑肌有罌粟樣作用,可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在對兔子離體心臟實驗中,發現桂皮油對心臟有抑制作用,也具有持續擴張末梢血管的作用[12]。肉桂不僅對體內血管有很好的擴張作用,而且對冠狀動脈和腦血管也有擴張作用。

肉桂降壓作用

肉桂有 “引火歸元 ”的功效 ,從現代藥理學來解析,肉桂能擴張毛細血管而使血壓下降。據賈福華研究證實,對於某些高血壓患者,間或煩躁、面色潮紅,同時小便頻數者,加用肉桂少許,可使癥狀很快緩解,血壓下降到正常范圍。鄺安堃等[16]研究表明,肉桂能明顯降低腎上腺再生高血壓模型大鼠的血壓和尿醛固酮排出, 顯著增高紋狀體和下丘腦的腦啡呔含量,改善主動脈內膜的高血壓損害。

肉桂抗凝作用

黃敬群等通過研究桂皮醛在體內的抗凝實驗,證實瞭桂皮醛良好的體外抗血小板聚集和體內抗血栓形成。實驗結果表明,桂皮醛是一種有開發前途的抗血栓藥物。肉桂水煎液、甲醇提取液或單體桂皮酸、香豆素有預防靜脈或動脈血栓形成的作用,也能增加離體心臟冠狀動脈流量。

徐大椿在《醫學源流論》中說“藥有個性之專長, 方有合群之妙用”。通過藥物的配伍,可以增強藥物的功效,治療復雜疾病,減少毒副反應。古代醫傢常基於傳統中醫理論,利用藥物七情來配伍,使肉桂能更好發揮其作用。

肉桂配附子

肉桂和附子皆為辛、甘、大熱之品,皆有補火助陽、散寒止痛之功。兩者通過補命門之火,用於溫助全身的陽氣,所以陽虛諸證,不管腎陽虛、心陽虛,或者脾陽虛、脾腎陽虛、心脾陽虛,或者心腎陽虛,肉桂和附子常常相須為用。二者還可引火歸元,引龍雷之火下潛,而不在上為患——比如虛陽上沖的心悸、牙疼、面腫、喉痹、耳腫、面赤、鼻塞、口渴等癥狀。張景嶽的《本草正》提出瞭附子“大能引火歸原”,郭佩蘭的《本草匯》提出肉桂可以引火歸原。但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功,而肉桂不能。

肉桂配幹薑

幹薑和肉桂皆為辛、大熱之品,皆可溫裡散寒。幹薑歸脾、胃、心、肺經,肉桂歸肝、腎、心、脾經。幹薑作用部位偏於中上,肉桂可溫腎與命門之火。肉桂可補火暖土,佐幹薑溫脾陽。肉桂補坎中一陽,水火既濟,上助心陽。“陽虛則外寒”(《素問·調經論》),素體陽氣不足者,陰寒之邪更容易侵襲人體。故欲散內外陰寒之邪,當在溫散的同時配以補火助陽之藥。幹薑肉桂兩藥相伍,相得益彰。

肉桂配黃連

肉桂配黃連,為交泰丸的藥物組成。命火不足,不能鼓舞腎水上交於心,心火上亢而致心腎不交。黃連苦寒,善於清心熱,瀉心火;肉桂溫熱,長於和心血,補命火。二藥合用,寒熱並用,相輔相成,有瀉南補北,交通心腎之妙。兩藥配伍,可用於治療心火亢盛,腎陽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口舌生瘡等。

肉桂配茯苓

肉桂補火助陽,茯苓利水滲濕,健脾止瀉。陽氣虛則生水濕,水濕內停則阻遏陽氣。水濕為陰邪,需要陽氣化之;水濕趨下,需要淡滲利之。茯苓利水滲濕,可通陽氣;肉桂溫陽化氣,可祛水濕。兩藥相使,常用於陽虛水停之證。

肉桂配人參

肉桂辛甘大熱,人參甘溫益氣,氣虛日久傷陽,氣虛的發生發展是氣虛病久損傷元陽,氣虛是原始病因,是導致陽衰的基礎病因,陽氣衰減是氣虛發展演變的最終結果。對於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病程多以年計的患者,氣虛和陽虛一般容易同時存在。肉桂和人參兩藥相使,前者補火助陽,後者大補元氣,且肉桂之辛合人參之甘,辛甘化陽。

肉桂配黃芪

肉桂辛熱,補火助陽,黃芪甘溫益氣。氣虛日久傷陽,氣虛的發生發展是氣虛病久損傷元陽,氣虛是原始病因,是導致陽衰的基礎病因,陽氣衰減是氣虛發展演變的最終結果。對於很多患有慢性疾病,病程多以年計的患者,氣虛和陽虛一般容易同時存在。十全大補湯中黃芪肉桂,黃芪甘溫,為補氣要藥,《靈樞。營衛生會》說:“人受氣於谷,谷人於胃,以傳於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即肺所吸人的自然之清氣與脾所吸收的水谷之精氣合而成為後天之氣,由於黃芪歸經脾肺,大補後天之氣,又兼具升陽、固表、托瘡等多方面作用,肉桂辛甘大熱,補火助陽,溫通血脈,與諸益氣養血之品同用,可溫通陽氣,鼓舞氣血生長,從而增強本方補益虛損之功,正如張秉成所雲:“各藥得溫養之力,則補性愈足。

防治慢性心衰

心衰是大多數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心衰患者臨床常見舌苔幹紅,有裂紋,肢體浮腫,無尿或少尿,其病機多為陽氣虛弱,無力推動水液運行,致津液旁流脈道之外而成痰濁水飲,而脈中津液虧虛,故見舌紅少津,肢體浮腫。

王芳通過對建庫至2016年12月期間,國內外期刊收載的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文獻進行收集整理,篩選出中醫藥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名醫、專傢個人醫案104例,運用頻數分析,關聯分析與聚類分析等數據挖掘技術,探索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證治規律。結果:中藥共有170味中藥,累計頻次達1245次。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常用的溫陽藥物為附子、桂枝、幹薑、肉桂等。

防治低血壓

低血壓與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心腦血管病、抑鬱癥及癡呆等疾患密切相關,且在人群中有一定規模的流行,是一個潛在的、被忽視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有數據表明低血壓人群死亡率高於正常人群。蘇全等通過檢索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 N KI)1979-2011年文獻,獲得中醫藥治療原發性低血壓病相關文獻,並分類統計,按中藥使用頻度進行分類排序。結果 :治療原發性低血壓病的中藥中,治療陽虛的單味中藥使用頻度排序較靠前的為桂枝、附子、肉桂。

防治冠心病

李方帥采用傳統文獻學方法和數理統計的方法,對明代22名醫傢的相關著作治療胸痹的用藥規律發現,明代醫傢治療胸痹心痛中用藥情況:共使用藥物142種,,頻率排在前10位的中藥分別是甘草、生薑、當歸、陳皮、人參、五靈脂、肉桂、吳茱萸、附子、黃連。常用藥物除甘草、生薑等佐使藥,以五靈脂、人參和肉桂等藥物是明代代醫傢治療胸痹心痛的主要藥物和有效藥物。

防治心律失常

中醫學雖無緩慢性心律失常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為“心悸、結代、怔忡、昏厥、眩暈”等范疇。明·王肯堂《雜病證治準繩》中論述到:“悸之為病,是心臟之氣不得其正,動而為火邪者也。蓋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火為陽,陽主動,君火之下,陰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氣承之。夫如是而動,則得其正而清凈光明,為生之氣也。若乏所承,則君火過而不正,變為煩熱,相火妄動,既熱且,豈不見心悸之證哉”。胡元會教授認為本病的病機特點為“虛、痰、瘀”,以本虛標實為特征。其中本虛為心腎不交,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濕。中醫治療以交通心腎,化痰祛瘀為原則。遣方多用肉桂,黃連交通心腎。

(0)
上一篇 2023-09-19 18:41
下一篇 2023-09-19 18:4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