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前文。
我要加快寫作進度,盡快完成本系列最後兩三個章節。
越戰再艱難,終有落幕的那一天。當美國試圖“體面地撤軍”時,老撾的苗族武裝卻選擇與美國人一起強化最後的戰爭行為。王寶進行瞭一次失敗的投機,把一部分老撾苗民的後路徹底掐斷瞭。
1967年初,越戰的主要設計者和執行者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開始轉變強硬態度,對越戰升級結果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他主張不再向越南增兵,將轟炸降級,然後通過談判盡可能少丟面子結束戰爭。然而約翰遜沒有接受他的意見,1968年2月,對戰爭完全失望的麥克納馬拉離開國防部改任世界銀行行長。總統顧問克拉克繼任國防部長,計劃再向越南增兵20萬,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力度。
越戰的主要設計者和執行者,美國前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
1968年越南勞動黨發動瞭春季攻勢,使美國國內反戰運動高漲。越南戰爭遙遙無期,在越美軍士氣低落,往越南輸送的人力日益力不從心,使美國決策集團開始發生分裂,一些鷹派轉變立場成為鴿派,開始考慮降低在越南的目的要求,尋求越戰的脫身和撤退。國務卿臘斯克和新任國防部長克拉克也開始傾向戰爭降級。
美國精英開會討論後告訴約翰遜:戰爭無法打贏,維持南越反共國傢的目標無法實現,美國應盡快地逐步從越南脫身。精英們的態度使約翰遜震驚不己,知道戰爭己經不能再繼續下去。1968年3月31日,約翰遜向全國發表電視講話,單方面宣佈停止對北緯20度以北地區的轟炸,同時宣佈他不參加1968年的總統選舉。1968年3月22日,約翰遜將駐越美軍總司令維斯特摩蘭召回華盛頓任陸軍參謀長,預示著約翰遜開始尋求戰爭降級。
1968年5月,北越代表春水來到巴黎和美國進行巴黎會談。10月31日,約翰遜宣佈停止對北越的一切轟炸。
理查德•米爾豪斯•尼克松在1968年11月的美國大選中是以微弱多數擊敗民主黨候選人登上總統寶座的共和黨代表。尼克松一直是一個堅定的反共人士,但他是在許諾他可以盡快使美國結束越南戰爭而上臺的。尼克松在1969年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後,不得不面對國內的反戰形勢轉變態度,大幅度調整美國的對外政策。
1969年1月25日,在北越實際上沒有滿足美國方面的要求下,尼克松以美國單方面的讓步,全面停止對北越的轟炸為條件和北越在巴黎舉行和談。在國傢利益面前,尋求在越南退卻的美國政府拋棄瞭南越政權。
1969年7月,尼克松出訪亞洲途中,在關島與隨行記者進行瞭一次非正式談話,提出美國對亞太地區政策的新構想。尼克松承認,越南戰爭是一場“令人沮喪的戰爭”,美國雖然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但“必須避免采取那些會使亞洲國傢依賴我們,以至把我們拖入類似越南戰爭這種沖突中去的政策”。為達到這一目的,美國要向亞洲友邦強調,“我們仍將信守條約義務,但是,就國內安全而言,就軍事防務而言,除非受到一個大國的帶有核武器威脅外,美國將鼓勵並期待亞洲各國自己承擔起解決這個問題的責任”。尼克松的這些主張後來被總結為“尼克松主義”。
1970年4月,美國總統尼克松在記者會上講解越南局勢
1975年4月30日,北越的坦克部隊沖進南越政府總統府,由美國一手扶植的南越政權被北越共產黨政權推翻,美國悄然退去。留在越南的最後一支美國部隊從美國駐南越大使館屋頂,被飛機運送到停泊在太平洋的美國軍艦上啟程回國。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傷感地說道:“這是我一生中最難過的一天,被北越打敗,這是美國的悲劇。”
在利益面前,美國人是極端自私的。越南戰爭中美國一開始派兵50萬保越,到最後對南越的滅亡不聞不問。後來,受美國中情局控制的老撾的苗族武裝也嘗到瞭這種“甜頭”。
為盡快結束越南戰爭,實現從印度支那成功抽身,尼克松在正式就職以前就下令幕僚人員系統研究如何終止越戰,並擬定三種方案:一是美國單方面撤退;二是透過軍事和政治壓力交互運用來向河內攤牌;三是逐漸把戰爭責任轉移給西貢政府便美國逐步退出。尼克松選擇瞭第三種方案,即所謂的越南戰爭“越南化”。
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戰爭“越南化”政策是,由美國訓練、裝備和鼓勵南越人去填補美國部隊撤離後留下的缺口,這樣,便可以從南越撤出美國的戰鬥部隊,可以向河內表明美國尋求外交解決的誠意,同時可以平息國內的反戰浪潮。
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起草瞭一份28頁的《總體戰略及越南談判的行動計劃》,明確指出美國意欲通過談判要優先達成的目標:與北越共同從南越撤軍,達成協議或減少敵對,重新建立一個軍事緩沖區,實現停火或終止對抗,釋放美國戰俘,達成協議後對相關措施進行有效檢查和監督,臨時恢復17度線兩側的軍事分區。
美籍法國血統的軍事女記者凱瑟琳·樂華拍攝的南越軍隊和美軍聯合軍事行動中的場景
美國的越南戰爭“越南化”政策遭到北越和南越的一致反對,但尼克松堅持從南越逐步撤軍。尼克松政府的地面部隊撤軍計劃是以增加空中打擊、對共產黨力量進行大規模轟炸為保障的,由此對越南、老撾、柬輔寨等國造成巨大的經濟破壞。
事實證明,美軍撤離後南越軍隊不堪一擊,尼克松總統的“戰爭越南化”戰略最終沒有獲得成功。
為盡快解決老撾問題,使美軍能夠從老撾安全抽身,美國決定打造當地武裝力量,承擔起自我保護的責任。然而,老撾政府軍的作戰能力和總體實力十分虛弱,單靠美國訓練的老撾本土武裝力量抵擋不住巴特寮的進攻。於是,美國政府借助其在泰國部署的軍事力量隨時聽候老撾戰場的軍事調遣,為其提供軍事裝備和武器援助和軍隊。
尼克松上臺時,駐紮在泰國的美國軍隊已達到48000人,其中美國空軍35000人,負責空中作戰及運輸等;普通美國軍人11000人,主要參與空中操作支援、建設工作以及現有設備維護等;美國軍事援助顧問團200人,主要參與培訓泰國軍隊,並輸送到越南和老撾戰場上作戰。此外,美國還在泰國建築瞭價值約400萬美元的軍事設施,用於改造及擴建五六個常用的空軍基地、新建港口基地、鋪設公路以及通訊設施改善等。
泰國和美國於1965年簽訂一項秘密軍事應急計劃,即“塔克新計劃”。計劃規定,為保護湄公河流域的老撾主要地區不被共產黨力量占領,在認為老撾共產黨的活動對湄公河流域的安全存在潛在威脅時,由泰國出兵老撾,對老撾共產黨為量進行打擊。尼克松上任後,重提並強調該計劃,希望泰國能繼續承擔打擊老撾共產黨力量的責任,但尼克松總統也表明瞭美國會與泰國共同並肩作戰。泰國起到瞭代替美國在老撾執行軍事任務的作用。
在1972年對巴特寮發起的進攻中,泰國軍隊成為作戰主力,但遭到老撾共產黨力量的迎頭痛擊,最終沒能逃過失敗結局。
為削弱老撾境內共產黨力量的活動,美國策劃並實施瞭針對共產黨軍隊後方運輸路線進行空中打擊和軍事封鎖的蘭姆森719行動。
1970年7月21日美國國傢安全委員會召開關於商討越南停火問題的專門會議,尼克松提出解決老老撾問題的原則:不論制定何種計劃,對老撾的空中打擊不能停止,要保持對老撾境內共產黨物資供應途徑的封鎖,不接受撤離計劃,不能讓共產黨力量以此為契機加強對親美勢力的攻擊,以換取談判的籌碼。
12月22日,基辛格與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海軍上將托馬斯•穆勒在白宮詳細研究瞭對老撾拉共產黨力量實施致命打擊的可能性。穆勒將軍給出一個由美國支持的南越軍隊進入老撾實施秘密戰爭的詳細計劃,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加強對老撾邊境通往南越的9號道路的封鎖,建立一個前方作戰基地,為後續進攻做好準備;第二階段,在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的基礎上,由南越軍隊對老撾車邦周圍的重要目標進行攻擊,在奪取車邦機場後,對這一地區實施密集轟炸;第三階段,南越軍隊對奪得的機場進行改造升級,之後對共產黨軍隊的604號根據地進行毀滅性打擊;第四階段,老撾王國軍隊、遊擊隊以及南越軍隊就可以駐紮在這一地區。尼克松總統當即批準瞭這一行動方案,並在第二天的華盛頓特別行動小組會議上公佈,後來的蘭姆森719行動是這一計劃中第二階段的重要組成部分。
1969年春,巴黎,美國務卿基辛格與越外長黎德壽見面
按照計劃,美國空中力量配合進入老撾的南越軍隊,對老撾南部的主要交通要道進行瞭瘋狂轟炸。南越軍隊占領瞭第99號、92號、23號、9號公路等多條重要交通線路,並且炸毀瞭車邦城區,該地區基本被夷為平地,城鎮內空無一人。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美國在老撾戰場投入輕武器5100件,重武器2000件;輕武器彈藥58.06萬發,其它各種武器彈藥18.2萬噸;消耗石油83萬公升,食物1.2萬噸。美軍陣亡180人,南越軍隊陣亡1550人。共產黨方面則損失瞭約3500名後勤援助人員。
胡志明小道一帶是老撾和越南的交界地帶,多是山地和樹林。為取得在這一地區的絕對控制權,美國平均每天出動400架次的轟炸機和20到30架次的B-52戰鬥機進行瘋狂轟炸,而老撾王國政府對此提出的條件僅僅是避免在轟炸北越滲透者聚居區時誤殺老撾平民,事實上根本做不到。美國還通過南越非正規軍對老撾柄狀地帶實施越境入侵行動,其目的本是打擊越南和老撾的共產黨力量,牽制巴特寮的攻勢,緩解其對老撾王國軍隊的壓力,鞏固梭發那政權的作用。
在尼克松任職的第一年裡,美國派出對老撾境內進行轟炸的飛機架次竟然超出約翰遜時期的四倍,美國投入的資金總量超過5億美元。美國的軍事行動使老撾難民總人數占到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尼克松對老撾的軍事行動引發國會內的反戰人士強烈批評。
正當尼克松政府一籌莫展之時,柬埔寨發生3月政變,導致對越南共產黨力量持同情和支持態度的西哈努克親王下臺,被迫流亡北京。政變上臺的獨裁統治者朗諾將軍一改西哈努克的中立政策,實行完全親美的政治措施,對柬埔寨境內的共產黨力量進行絞殺和清洗,勾結美國對境內共產黨人據點進行大規模轟炸。其間,約有40000北越軍人死於柬埔寨,其中不乏北越女兵。柬埔寨政局的突然轉變,沉重打擊瞭北越的軍事力量,對南越和老撾戰場的共產黨軍隊起到瞭牽制作用。準備開啟和談模式的美國又像打瞭雞血一樣,增強瞭在老撾進行的秘密戰爭活動。
美國中央情報局長期秘密支持王寶的苗族武裝部隊,以對抗巴特寮。與老撾政府軍相比,王寶的苗族部隊具有迅速靈活、善於山地叢林作戰的特點,能夠有效對抗巴特寮的遊擊部隊,王寶部隊受到尼克松政府的親睞。
老撾的軍事形勢從1969年初開始逐步惡化。北越和巴特寮占領瞭老撾北部幾個重要的飛機場,使得美軍無法對老撾政府軍及苗族軍隊提供空中援助和補給,大大影響瞭其對共產黨軍隊的打擊力度。從1969年3月開始,美國政府加大瞭對老撾北部地區的空中打擊力度。而南部城鎮地面運輸路線被巴特寮力量切斷,美國從4月開始不得不通過空中運輸向這一地區提供物資供應。老撾王國軍隊與共產黨軍隊的戰事處於膠著狀態。
在1969年8月王寶的苗族軍隊進攻老撾北部之前,美軍飛機對查爾平原進行瞭重磅轟炸,把川壙省的城鎮變為一片瓦礫,使康開地區遍佈彈皮。美軍的轟炸為王寶軍隊掃清瞭道路,王寶軍隊以驚人的速度向前推進,很快占領瞭原巴特寮控制的川壙平原大部分地區。
美國政府決定在查爾平原實施所謂的“焦土政策”,為防止老撾共產黨力量從這裡獲得稅收和援助,強制該地區的商人、工匠等人撤離。盡管美國支持力度如此之大,王寶軍隊的勝利仍然是短暫的。王寶的苗族軍隊在這一地區燒毀房屋、射殺牲畜、霸占婦女、強征士兵,無惡不作,遭到當地人民反對。隨後的旱季進攻中,巴特寮和北越軍隊直接襲擊瞭王寶軍隊的地下基地,苗族軍隊在查爾平原及其山中的據點受到直接威脅。
老撾地下埋有8000萬枚美國炸彈
9月中旬,巴特寮在北越軍隊配合下一舉收復查爾平原。雖然美國動用B-52型戰略轟炸機對老撾北部的戰略目標進行轟炸,以支持王寶軍隊的進攻,但王寶軍隊的軍心渙散、戰鬥力不強,始終無法有效抵禦共產黨軍隊的進攻。
王寶不想再為美國的戰略目標賣命,想帶領苗族軍隊進行轉移。每當戰事變得不利於他們的時候,王寶都會宣佈他將帶著他的部族越過湄公河轉移到沙耶武裡省去,並進而跨過國界到達泰國。沙耶武裡省多山且人口稀少,山的另一面就是泰國,如果對巴特寮的戰爭最終失敗,泰國將成為苗族部落人民的最佳避難所。
王寶是背著美國主子策劃流亡路線的。直到1970年初,美國駐老撾大使館和中情局中都不知道這一計劃。當1969年的戰場形勢不利時,苗族部落的一隊人馬偷偷將部落中的年輕人以偵查任務的名義轉移到瞭沙耶武裡。沙耶武裡省的山地比老撾北部山地更加低矮和炎熱,他們從北方帶去的農作物種狩在新環境裡產量不佳;他們的士兵因不適應氣候而感染瘧疾;更糟糕的是,共產黨軍隊可以利用沙耶武的道路交通網來輸送卡車、運送重型武器,苗族人隻能遠離這些道路。
既然退路不理想,王寶軍隊決定繼續幫助美國參與老撾王國政府對抗巴特寮的戰爭。美國提供的大量支援物資,使苗族軍隊過上瞭優於原來部落環境的奢侈生活,沒人願意再回去當農民。美國飛機定期空投糧食,美國提供的醫療服務能夠治愈很多疾病,孩子們能夠在老撾接受正規教育,甚至可以到法國和美國讀大學。這一切使得王寶對美國主子死心塌地般的忠誠。
1970年雨季,王寶帶領的苗族軍隊在美國中情局支持下,向查爾平原的南部邊界發起瞭一次大規模進攻。接著又對巴特寮的軍隊和物資倉庫進行瞭攻擊。為配合王寶軍隊的進攻,美國中情局派出T-28飛機對巴特寮軍隊的前方陣地進行轟炸,王寶集中兵力攻打後方,同時積極從事招募和訓練新兵的工作。由於很少有苗族傢庭願意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戰場為王寶的非正規軍作戰,王寶的新兵招募工作更多依靠威脅、恐嚇等暴力手段強制進行。這使得王寶的苗族軍隊軍隊軍心不穩、戰鬥力下降。很快,旱季到來,北越和巴特寮聯合軍隊開始反擊,收回瞭王寶軍隊暫時占領的地區,並向其基地龍騰地區進發。
1971年1月16日,對戰場形勢再度絕望的王寶召集瞭400名苗族部落老者,坦言他們將最終在戰爭中失敗,整個部落的苗族人不可能再回到自己的村莊,共產黨軍隊將占領龍騰地區,現在己經到瞭必須撤離的時候。王寶計劃向龍騰東南部地區撤離,他認為可以與當地居民進行溝通並與他們共處。但由於美國中情局從中阻攔,苗族軍隊隻能留在龍騰繼續作戰。
美軍訓練老撾苗族雇傭軍
1971年1月後半個月裡,老撾和北越共產黨軍隊約6000人發起瞭大規模進攻,很快掃平前哨地區,登上天際嶺,攻擊炮彈如雨點般灑向王寶軍隊的龍騰根據地。美國中情局為秘密拯救救王寶軍隊,調用瞭美國訓練的泰國特殊遊擊隊12個營的兵力支援王寶軍隊。狡猾的王寶將自己的苗族軍隊撤至後方,讓泰國遊擊隊充當前線防禦力量,導致泰國遊擊隊的傷亡人數達到60%。
1971年2月14日早上,王寶的苗族軍隊基地南面防線被攻破,共產黨軍隊的迫擊炮和來福槍已經打到瞭司令部的建築物上。在危急時刻,中情局派出美國塞斯納飛機公司的一架監視機,趁天黑把王寶及其私人顧問從基地司令部營救瞭出來。這場戰役的失敗,迫使成千上萬的苗族人逃離千瘡百孔的龍騰地區,變成無傢可歸的難民,王寶領導的苗族人的武裝力量走向無可挽回的失敗。
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我們的公開出版物不願提及王寶帶領的苗族軍隊罪惡的一面。王寶及其苗族軍隊是美國侵略者豢養的打手,美國人給苗族特種部隊士兵發放每月30美元的軍餉,而同一時期老撾王國軍隊的士兵每月隻能裡領到5美元。我們得到的信息大都是在巴特寮掌管老撾國傢政權後,逃亡的苗族人境遇悲慘。這裡有誤區,不要不加批判地接受西方的片面宣傳。事實上,老撾苗族人根據與巴特寮的關系可以分為三類:約有1/3的苗族人支持老撾王室政府並從美國獲得支持和培訓,即王寶派;另有1/3的苗族人為巴特寮組織奮戰,即費當派;還有1/3的苗族人選擇中立。秘密戰爭結束後,約有15萬苗族人被迫離開老撾,逃離老撾的也主要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人。
事實上,支持巴特寮的苗族人有些也成為老撾領導人物,比如費當、葉務這樣的苗族領導人。費當是老撾愛國戰線副主席,葉務是川壙省省長。苗族中層幹部也不少。如女幹部阿萬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隻有24歲時,就當瞭瑯勃拉邦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川壙省的婦女主任原先也是帶兵打仗的。
我們應該瞭解到,秘密戰爭後,既有逃亡的老撾苗族人,也有加入到老撾革命隊伍中的苗族人。我們現在談王寶多一些,主要原因是世界的話語權不平衡,西方的宣傳中是以王寶為老撾苗族代表的,這當然不全面,也含有西方包藏禍心的成分存在。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