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一年四季都可見蘿卜,尤其往冷天瞭走,鮮嫩的白蘿卜則成為市民餐桌上的“常客”。懂得養生的老揚州人都知道“冬吃蘿卜夏吃薑”的古語。揚州人愛吃蘿卜,蘿卜絲包子、爛面燒餅,以及脆生生的醬菜小蘿卜頭等等,揚州人把蘿卜真正吃到瞭極致。揚州中醫院脾胃科主任、副主任中醫師楊振斌介紹,蘿卜還有消食化積、理氣通腹的藥理作用,特別是蘿卜纓和蘿卜子,更是他們常用的中藥。
揚州一年四季產白蘿卜
揚州蘿卜有許多品種。春夏有拇指大小的楊花蘿卜,早些年,菜販們都會連著纓子紮著一起賣,被風雅人士賦予“紅嘴綠鸚哥”的美名。一般把楊花蘿卜洗幹凈,用刀背一拍,用鹽醃上一會兒,再調些糖、醋、麻油等佐料當下酒菜吃。到瞭冬天,有綠皮紫心的蘿卜,還有一咬就口齒盡染的紫蘿卜,這兩種蘿卜基本都來自外地。本期中草藥故事欄目,講的是揚州最常見也最盛產的白蘿卜。
揚州地處長江北岸、氣候適宜、雨量充沛,特別適合白蘿卜的生長,與外地的大白蘿卜相比,揚州白蘿卜個頭不大,每個一二兩或二三兩。洗凈瞭雪白,水分很足,甜裡帶些許辣味,極少有空心的。
江都吳橋蘿卜合作社在原來的揚州白蘿卜品種,相繼開發瞭“鵝頸白蘿卜”、水晶白蘿卜,外形美觀、皮薄、肉脆、水分大、口感好,並建立瞭全省蘿卜規范生產的兩項專業標準。
在揚州食雕大師的手下,每一個白蘿卜都會變成一件件精美的工藝品,唐福志擅長將白蘿卜削成片,再“變成”一朵朵可以假亂真的瓊花,再用金屬絲進行巧妙組裝和整理,加上葉片,配上各種鮮花裝飾,儼然一盆瓊花盆景。
白蘿卜是餐桌上的常客
用蘿卜做菜最為方便,切滾刀塊、切薄細片、切長條;或涼拌、燒、炒、或烹湯還是醃成幹;與肉,魚,還是素做,都無所謂。
72歲的老揚州吳紅香除瞭會上述的各種做蘿卜的方法,最擅長的是刨成蘿卜絲,加上大蔥或者肉沫做成餡心,中秋節做爛面燒餅,臘月裡蒸蘿卜絲包子。“從買蘿卜、洗蘿卜、刨蘿卜絲開始,傢裡傢外就有過節的氣氛瞭。”
再說說醃蘿卜幹,揚大旅遊烹飪學院學者陳忠明寫過《醃蘿卜鯗》。揚州人醃蘿卜鯗一般選擇白蘿卜,將蘿卜清洗後切成滾刀塊,用針線穿起晾曬,這是很多年傳下來的方法。清《調鼎集》就有“醃風蘿卜”:“白蘿卜切塊,線穿,風吹半月,幹透加炒鹽、醋、椒,揉,瓶裝。”蘿卜塊用針線穿起來便利每天的晾曬,既不占地方,又好收納。
揚州醬菜中的小蘿卜頭也是醃制的,小蘿卜頭大都如蜜棗般大小,肉質較緊有咬勁,鮮、甜、脆、嫩。與醬黃瓜一樣,醃制小蘿卜頭的蘿卜大概是專門培育的品種,制作的工藝也與尋常百姓傢醃蘿卜不同。
中醫用蘿卜纓治療咽炎
作為一名中醫師,楊振斌去菜場看到白蘿卜,不僅讓他想到甘肅老傢的大白蘿卜,也會讓熟記於心的有關白蘿卜的中藥知識一下子冒出來。
“冬季進補,可以多吃蘿卜。”楊振斌說,蘿卜生長於地下,帶有閉藏的性質,適合冬季養生的特點。另外,冬天天氣寒冷,人們吃飽瞭怕動,容易積食,所以民間俗語中有不少冬天吃蘿卜的說法。“蘿卜能消食開胃,可以幫助身體消化在寒冬中吃下的過多的油膩。《本草綱目》中說蘿卜是“蔬中之最有利益者”,是可以連續吃一個冬天的好食品。”
蘿卜可以吃,蘿卜纓和蘿卜子則是兩味中醫常用的中藥。揚州友好醫院中醫科主任張錫元說,一代名醫的耿鑒庭有一傢傳六代的驗方——白蘿卜纓治療咽炎,在《咽喉科傳燈錄》中記載,陳萊菔英(白蘿卜纓)功用和主治有下氣寬胸、中化滯、消痰,治咳嗽、失音、清咽,去風熱、止血散瘀、利大小便、治痢、利關節、解酒毒、治煙熏欲死等功效。“咽炎患者可用陳萊菔英,煮水喝,兒童每日6克,成人每日10克。”
楊振斌說,蘿卜子稱萊菔子。“有消化積食、通便的功效,特別是適合胃腸道功能弱的老年人,多配伍其他一些調理腸胃的中藥使用。”
需要提醒的是,此刻正是百姓冬補的時候,如果使用膏方或人參等補藥,不可與白蘿卜同吃,以免“破氣”。
通訊員 湯紅芳 記者 張慶萍